今年上半年,“地摊经济”这个词彻底火了。随着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发声支持重启地摊经济,全国多地的摊贩就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横扫以往颓废消极的态势。在地摊经济展开如火如荼的当下,各地为了促进和规制地摊经济的发展,也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
为了探究各地的地摊经济最真实的展开状况,我院“地摊经济实况调研团队”于2020年7月20日到8月2日,分别在三省五地进行了走访。此次调研以队员们的所在地为访问地点,接触了江苏南通、江苏无锡、江苏张家港、四川雅安、安徽滁州的摊贩,分析了不同地区地摊经济发展现状、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发展地摊经济的建议。
队员通过在四川雅安的夜市走访,发现在本地对地摊经济实施分地区管理,室内摊位收费管理,室外露天摊位规划“流动摊位临时规范点”。流动摊贩基本上都被城管引导到了临时规范点,地摊位置相对“固定”了下来。但是实际上,“流动摊位临时规范点”面积很小,容不下很多摊贩。在当地政府无需审批即可摆摊的政策下,摊贩市场涌入了一大批来试水的新摊贩,这就导致摊位特别紧张。很多摊主很早就要过来占位置,如果没有位置,一天就不能摆摊。
队员走进江苏南通的室内摊贩聚集地调研时发现,城管对于摊贩的管理比较严格,本地的摊贩都有一张摊贩证,上面记载了准许出摊的地点和时间。6月份,地摊经济刚兴起时,无论是老摊贩还是新摊贩,都增加了一笔可观的收入。但是,随着更多的人加入了地摊大军,商品尤其是饰品日用品重合率越来越高,很难保证之后收入的稳定性。
队员在安徽滁州调研时发现,本地摊贩主要是围绕体育场来摆摊的。摊贩基于对地摊经济的认知和热情,对于商品、时间段的选择,拥有丰富的经验,摊位开得红红火火。江苏无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6月5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升消费信心激发消费需求若干措施》的政策,培育夜间消费市场,包容监管,优化夜间交通组织,鼓励发展夜间经济。而江苏张家港的队员走访时发现,摆摊者大多为疫情前就有过摆摊经历的人,因疫情后的政策鼓励而开始摆摊的人比较少。对本地来说,疫情的影响与政策的鼓励对地摊经济的影响有限,本地的地摊生态与疫情前相比变化较小。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实地调研发现,在国家鼓励重启地摊经济的大背景下,各地因地制宜,结合具体情况有序开展重启地摊经济的工作。一些地区划定专门摊位,地摊呈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国民经济开始复苏。临时摊点创造的岗位也为社会待业人员提供了灵活的就业模式,拓展了就业空间,保障了基本民生。纷涌而至的新摊贩为地摊市场注入活力的同时,也需要规范的市场秩序、行业统一的标准和适当的监管,使得地摊经济能够条理有序地发展,最终呈现出一种热闹但不无序、多样但不杂乱的全新的地摊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