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与应用已是不可阻挡之时代趋势,个人信息作为企业发展竞争的重要资源被各大网络应用商获取收集。我国缺乏系统、严密的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2018年11月发布的《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报告》指出,100款App中,多达91款App列出的权限存在涉嫌“越界”收集用户信息。手机App过度采集个人信息呈现普遍趋势,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刻不容缓。
我院“拒做‘透明人’”小分队社会实践团队的5位成员基于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目的,自2020年7月开始,对手机App等移动客户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泛滥的不法现状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团队成员谨遵疫情防控规定,调研以线上发放调查问卷与线下人物采访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广泛搜集数据,共同分析,及时总结成文。
截至8月1日,团队线上与线下结合,共回收有效问卷423份,受调查者的年龄涉及各个年龄段,其中主要以18-40岁的青年人为主。根据数据显示,受调查者中对手机App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持有所了解及以上的态度的人高达88.8%,有82.79%的受调查者收到过垃圾信息及邮件,66.51%的受调查者接到过骚扰或诈骗电话。可见,人们对于App侵犯个人信息这一现状并不陌生,甚至不堪其扰。但对App授权进行日常管理的受调查者只有21.86%,偶尔或从不阅读隐私政策的受调查者却高达54.42%。隐私政策是App收集个人信息取得用户同意的重要条款。调查显示,公众轻视隐私政策的原因,除了其格式内容冗长难懂且大同小异外,主要是现今国内应用市场上App强制用户授权,否则拒绝提供服务的态度,使得公众几乎没有选择余地。另外,在维权方面,62.26%的受调查者表示,只要能够维权,都会选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大多数受调查者都会表示,因为无从知晓个人信息从何泄漏,而陷入不知道告谁的维权困境。
8月2日,团队成员在线下分别采访了街头群众与法律专业人士,倾听群众声音,了解权威实况。在随机采访中,群众们大多数认为在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的使用不可避免,但又不希望自身隐私暴露。队员们也热情向群众普及了个人信息去身份化的技术手段以及对App分类管理的立法近况。在对长沙市岳麓区人民法院综合审判庭副庭长孟亮法官的采访中,对于司法实践中的困难,孟法官表示:“实践中,一个是举证困难,搞不清自己信息泄露的源头,也就是侵权主体,个人也很难有这么大能量去进行详尽的调查;另一个是损害认定方面,自己的信息泄漏后使得非法利用方获了多少利?赚了多少钱?而自己又遭受了多少实际损害?这个是比较难认定的。但监管不能只靠一方,公众可以向网信部进行举报。另外,在源头上,规范好应用方责任,及时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如此,建立一套多方位的监管体系,治理乱象不是难事。”
最后,针对问卷调查数据反馈和采访记录,团队成员们于8月5日及时组织了腾讯会议,进行线上交流和探讨。会议分析了用户对个人信息授权警惕性低的原因,总结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大致路径方向,并对其可行性与科学性展开讨论。成员们各抒己见,积极发言,会议圆满结束。
在此次“拒做‘透明人’”有关的暑期实践活动调研阶段,成员们经过对数据的大量收集,更加了解了手机App个人信息泄露和保护的真实现状。与此同时,各社区的走访调查,也有效地增加了成员们的社会经验、数据处理分析能力以及交流沟通能力。在下一阶段实践中,团队成员们将持续关注有关方面新闻与立法动态,继续探索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