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暑期实践学生团队走进江苏十三市,通过问卷调研、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深入调查网络救助众筹现状与发展状况。
问卷调查涉及社会各行各业人士,收集有效问卷734份。根据问卷结果显示,23.05%的人没有在网络众筹平台上捐过款,42.22%的人捐过一两次,19.35%的人捐过3-5次,有过5次以上捐款经历的人只占15.27%。随着网络信息化发展,网络救助众筹以其筹集速度快、成本低、门槛少等优势,激活了社会网络“差序格局”中的社会资本,为生活困难、深陷困境的个体提供了“弱有所扶”的防护线和安全网,为更多的个人和组织提供帮助。但由于其正处于成长阶段,还有许多不足,且一般善款的筹集要经过多次推送转发。第一次看见求助信息时,捐赠者会产生同情,解囊相助,但是如果总是收到筹款消息推送,会使捐赠者产生捐款疲劳,甚至怀疑平台单纯为了赚取流量进行推广,由此对平台产生信任危机。这些原因使得热心于网络救助众筹平台的人数占比较少,大多数人都是不参与或者偶尔参与网络公益活动。
求助人会通过各种渠道发布信息来尽快筹得所需费用。有90.12%的人通常在微信、QQ、微博等社交软件上的转发中看见求捐信息,28.44%的人通常是在报纸或者电视新闻报道上看见求捐信息,38.92%的人通常是从身边亲友的提及中了解求助信息,还有14.07%的人通常是在其他方式上看到求捐信息。社交软件是求助信息传播最频繁的地方,大多数人通常都是通过社交软件中他人的转发中被动了解求助信息。调查显示,86.53%的人不会特别关注某众筹平台的求助信息,或者成为某平台的会员。这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仅有极少部分的人会主动了解求助信息。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网络救助众筹平台的宣传力度和影响力不够大,求助人需要通过自己或者他人的社交软件来发散信息、增加曝光度。
据调研显示,27.25%的人更喜欢网络众筹,26.35%的人更喜欢线下捐款,46.41%的人无所谓哪一种捐款方式。82%的人认为网络众筹有筹集速度快的优势,也有过半网民认为网络众筹的优势在于成本低、门槛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映照出网络救助众筹兴起的原因。但与此同时,网络救助众筹的优势也有可能转化为它的隐患。82%的网民认为众筹中存在着“发起项目真假难辨”“筹款流向不透明”“缺乏外部监管”“相关法律规范不足”等问题。
结合问卷和实地调研,团队成员发现,随着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成熟发展与运用,慈善数据的实时性、动态性仍可以帮助救助众筹进一步拓宽和改善其公信力和认同性,但救助众筹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动态流程审核与监管流程,善款的使用监管无法做到清晰透明,致使网络救助众筹平台面临认同危机。在网络救助众筹中仍存在后续信息的公示与后期追踪缺位,整个救助众筹的信息环境是相对闭塞的,只有前期的求助信息中提供的有关病情或者求助内容的详细描述,而项目筹款成功后,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后续的情况捐助者无从了解。“互联网+”救助众筹行为一键捐赠后,善款去向是否透明,捐赠所链接的利益相关者是否具有行动与目标的一体性、一致性,是否知晓发验机构的信用,是否可查项目进展并进行监督?这些网络捐赠问题依旧是时下困扰着社会的痛点与难题。
对于在调研中发现的相关行业的问题,团队成员将进一步深入研究,联系相关领域专家并访谈具有相关法律知识的学者,从法律角度对该网络救助众筹领域提出规制意见。